为营造我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我院学子的课外研读能力,推进我院马克思主义科普基地建设,3月24日晚,我院于综合楼中区606开展第十二期“一马驿站”研讨班。本次研讨班由姚禹老师主持,我院部分2023级、2024级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

本期研讨班主题为:破除遮蔽:重绘哲学革命的思想坐标,聚焦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自由观的对比分析。姚禹老师首先指出,当前学界存在将马克思哲学革命“真空化”的三重遮蔽:其一,将马克思哲学革命视为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全盘否定,忽视其“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批判继承;其二,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框架中简单化处理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其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化为封闭体系,割裂其与西方哲学史的血脉联系。这种遮蔽导致学界长期低估康德哲学对马克思的滋养作用。实质上,马克思实现了实践观的重构:从认识论到本体论。马克思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命题转化为“感性对象性活动”,既保留了康德实践哲学的能动性内核,又突破其形式主义局限。这种转化在《资本论》商品分析中得到具象化:当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物质实践根源时,实质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地基上重构了康德的“先验演绎”。

在互动环节,大家共同剖析了不同理论范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阐释的局限。若仅通过黑格尔辩证法理解马克思的自由观,容易陷入“历史必然性”的单向度阐释,而康德的“自律”概念恰可为马克思主义补充道德维度。马克思将康德“人为自身立法”的命题历史化为“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在“自由王国”构想中既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又延续了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伦理承诺。在核心研讨环节,同学们围绕“为何需要康德哲学补充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链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讨。黑格尔辩证法虽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方法论基础,却相对忽视个体主体伦理维度;而康德哲学中的批判精神、道德自律及目的论思想,恰可弥补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个体自由、个体生存等领域的解释力不足。这种双重思想资源的重构,正是理解列宁“哲学笔记”中同时深耕黑格尔与康德文本的深层逻辑。本次研讨通过跨时空的哲学对话,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海纳百川的理论品格。在当代重读康德与马克思,不是要做思想考古,而是要新时代新语境中,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改变世界”的活的智慧。研讨班尾声,同学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完成性”展开讨论。马克思的理论仍需在当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唯物史观不是封闭的教条,而是开放的方法论。康德的批判精神、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共同构成了一条从‘解释’到‘改变’的思想链环。
本学期“一马驿站”研讨班将继续聚焦文本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欢迎各位对研讨班感兴趣的同学前来参加!
(文字:林晨 图片:缪俊杰 责编:任程龙 编审:邓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