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 日期:2016-10-13 12:17:05

课程名称

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英语: The priciple of Marxism’ philosophy

开课学期

第一、二学期

总学时

108

学 分

6

教研室

思想政治教育

撰写人

马光华

职 称

副教授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知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掌握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讲的基础上仔细阅读教材和相关图书,联系实际,勤于实践,独立思考,相互交流。

二、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教学内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时代精神的理性升华。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哲学既是一种知识系统又是一种价值体系(有理性的信仰),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哲学以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与多、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式。哲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有其社会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她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也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学习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介绍学习方法。

三、教学建议

把哲学的对象、性质、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

功能,作为本章讲授的重点。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内容

 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空间和时间的特性同物质运动特性是不可分的。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坚持实事是求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从而确立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实事是求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物质与运动、时空的关系,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从正反两方面作哲学论证。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教学内容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一句话,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应当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辩证唯物主义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知道对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理解都不能脱离物质。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突出意识与客观存在及人脑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教学内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多样的。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

发展。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重要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明确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特征,突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一、教学内容

矛盾是事物对立同一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存在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矛盾的基本概念,明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知道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掌握矛盾分析的根本方法。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矛盾的基本概念、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机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六章  量变质变规律

一、教学内容

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而质是多方面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质量互变是客观的普遍规律。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明确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明确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明确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掌握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度的概念,以及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教学内容

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辩证的否定观。学习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辩证的否定观,明确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明确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对待新生事物,学会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化为思想方法,指导生活实践。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教学内容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什么是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什么是形式和内容。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形式和内容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事物的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以及每对范畴的内涵,掌握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诸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或实践意义。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每对范畴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九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一、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和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实践的特点和形式。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明确在认识论领域反映论与先验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以及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的区别,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能动的反映论”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突出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第十章  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

一、教学内容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分析和综合相结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特征,掌握辨证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特征,以及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方法。

 

                      第十一章  真理

一、教学内容

真理的实质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坚持真理,摈弃错误,改造世界。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明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坚持真理检验的实践标准,做到坚持真理,改造世界。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真理的概念,以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一、教学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心主义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对象和特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第十三章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有机体

一、教学内容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根本区别。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十四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一、教学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实践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社会形态。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实践意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总体运动。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能够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

                   

第十五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一、教学内容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国家的起源和实质。国家的类型和形式。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明确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之基本条件。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

一、教学内容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正确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社会意识结构。社会意识诸形式。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原理,并能以此为基础理解精神文明建设。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原理。

 

                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

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辩证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普通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第十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类的解放

一、教学内容

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性和辩证性。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理想社会。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社会实践是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桥梁。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性和辩证性,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王国,其实现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每个人的辛勤劳动。

三、教学建议

重点讲授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性和辩证性,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王国。

 

 

 

三、学时分配

章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合计

授课学时

8

6

5

3

8

6

3

6

6

6

5

3

3

9

5

9

6

5

102

讨论学时

1

 

1

 

1

 

 

 

 

 

1

 

 

 

1

 

 

1

6

四、有关说明:(主要填写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如: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先修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手段等)

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王锐生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上、中、下)黄楠森、庄福龄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交流。

先修课程:

 

 

 

 

                                                                               执笔人:马光华

                                                                               2016 年 5月20日

 

 

关闭】 【返回顶部】 【返回栏目】【首页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