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 日期:2016-10-13 12:18:36

课程名称

中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英语: Marxism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开课学期

第一、二学期

总学时

108

学 分

6

教研室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撰写人

李德栓

职 称

教授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能够灵活应用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来分析和观察当代社会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

导论

这部分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就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论作简要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先要明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古典政治经济学抛开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财富增长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贯穿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人与人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但马克思主义研究广义的生产关系并不是抽象孤立进行的,因为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而经济基础作为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研究广义的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而既然广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生产力又是具体展开于物质生产中的,因此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抽象人性论出发研究财富增长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研究广义的生产关系。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为资产阶级辩护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因此它既要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着力认识资本主义特殊经济规律。为了认识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革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方法,采取唯物辩证乃至以一些自然科学方法来认识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创立,又经过了时代检验,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在时代发展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

为了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向前进,更为了以此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二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国内外经济问题,又全面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方针和政策。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它不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假说出发,而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而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又是以简单商品经济为基础和前提的。一谈到简单商品经济,就要联系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讨论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古典政治经济学总是将商品价值同交换价值,商品价值同商品价格,甚至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相混淆,而马克思经过艰辛探讨,确定了商品两个因素及其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一个物品与别的物品之所以要交换,是因为商品持有者各有所需,而商品本身若不具有满足购买者所需属性,那么物品间不必要相互交换。这里,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属性即为商品使用价值。而一个物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因为两个物品中都存在共同的东西,即它们均是人们无差别劳动的结果。而这种无差别的劳动则凝结为商品价值。

商品均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般来说,没有价值必然就没有使用价值,而有使用价值,则未必有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自然属性,则商品价值则是商品社会属性。

商品之所以存在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是在一定生产形式和条件下进行的,即商品生产劳动是具体劳动。同时,任何商品生产若撇开其具体生产形式和条件,那么生产它时总要花费一定数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为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并不表明存在两种劳动,而是同一种劳动有两个方面。

人们生产商品时,总是存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而商品交换又要决定人们必须把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换言之,人们彼此进行商品交换时总是将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同质的劳动时间,而这种社会同质的劳动时间即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它决定商品价值。

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不仅存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别,而且劳动生产率也不尽相同。商品在交换时,就要把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又得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一来,商品生产者才能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处于优势地位。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与商品生产单位时间成反比。

 

第二章  货币

商品要交换,除了它们都具有两个因素之外,还必须具有中间媒介物,而这个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物便是货币。而货币并不像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与生俱来,又永远要存在下去的,它也不像资产阶级所认为的那样,无所不能,它不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自己的一些规则。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就隐藏在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中。当商品交换尚处于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由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而当商品交换发展到扩大了的物物交换阶段,则一种商品可以和一组商品相交换。当人们把这个交换公式反过来理解时,一组商品可以和一个商品相交换,则这个商品便是等价物了。而当出现一般等价物且发展到金和银时,货币就产生了。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只不过是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了足值货币,尔后是不足值货币,最后干脆出现了作为货币符号的纸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而货币则是有价值的。

货币一旦产生之后,便会在商品交换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它应有价值。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作为财富象征,被人们拜望,其实它只是拥有一些职能罢了。货币发行量受限制,一般来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与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发行量必须参照货币运行规则,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均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同简单商品经济和一般商品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它是由市场机制支配和作用的,且以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为前提,但成熟的市场经济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

无论是简单商品经济,抑或是市场经济,都受价值规律支配。价值规律就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商品价值量则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规律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可以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可以使资源和劳动力在各部门间流通,并使商品生产者实现优胜劣汰。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生产和分配由于经济制度所然,充满着剥削和压迫,而周期性经济危机则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取得地位。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各个历史时期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大小资本家占据着生产资料。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其前提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是因为资本家要组织生产,必须拥有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货币之所以在这里发生了性质变化,是因为货币将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投入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结束后得到一个货币量,而此时货币量比起刚开始的货币量有一定增加,这个增加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在这里,货币所起的作用已经不同于货币一般职能,货币已经能够通过生产而增值,这样一来,货币就会转化为资本。

当资本家具有两个转化后,它便可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再也不是一般劳动过程,而是价值增殖过程。这里的秘密是资本家在工人生产之前,虽然投放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二者在生产中所起作用不同。工人一天的工作日可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前一段时间为资本家生产,但生产的是工资,而在后一段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工人在生产工资时,转移了原材料价值,但在生产剩余价值时,这纯粹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这不是原材料带来的。据此,马克思把原材料价值叫作不变资本,而把劳动力所得叫可变资本。所谓可变资本,即工人作为资本家投资的一部分资本不仅可以生产工资,而且还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利用利润率掩盖了它对工人的剥削,而马克思利用剩余价值率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一般来说,或者历史地来看,资本家采取两种方式剥削工人生产剩余价值。一种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绝对延长了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时间。采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剩余价值生产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工作日不变,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人生产工资的时间缩短,从而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剩余价值生产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历史地看,两战之前,资本家一般采用前一种方式生产剩余价值,而战后则纷纷采用第二种方式生产剩余价值。

同前资本主义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价值。

改良主义总是认为,工人为资本家干一天活,资本家给工人一天工资,工人和资本家,二者是相讫的。其实,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看上去是工人一天的劳动所得,其实只是工人为维持自身生存所得到的最低生活费用。工资只不过是劳动力的价格或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不是工人一天的劳动所得。因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只是维持工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最低费用,而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有所增加,但比起剩余价值的增加来微不足道。而且在不同国家工资也有不少差别。

在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由蓝领工人大多变为白领工人,且工资和生活待遇有所提高,劳资关系也有所缓和,资本家也改变统治手段,政治上民主化, 经济上让工人参股,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无产阶级仍负有历史使命。

                        

第六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家总是认为,是它养活了工人,而不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几乎所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自行增殖和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甚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省吃俭用的结果。而马克思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向我们表明,剩余价值乃至资本积累全是工人创造的。这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所说的:“资本家什么都没有做,工人才创造了一切!”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投入生产过程,生产产品, 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资本家不仅收回了预付资本,而且收获了剩余价值。这样一来,一个生产周期就结束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运行的。资本家手里拥有一定的货币资本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把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相结合而投入生产过程,这时资本变成生产资本。而当生产过程结束,资本家得到了商品,资本也就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在一个生产周期内,资本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形式。资本主义生产绝不会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就停止了,而是再进入下一个生产周期,使生产再继续进行。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以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上并存为前提的。在资本循环中,三个资本形式各自也演绎出循环序列。

一般来说,资本周转时间短,资本获得剩余价值就多而快。而资本周转时间要短,这取决于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中所需的时间。有促进资本周转,关键要缩短劳动和流通时间。

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和运行,即资本周转,而资本周转一般是由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周转时间来衡量的。而由于预付资本中不同资本构成部分周转上有不同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资本周转特征不同划分预付资本不同构成部分,这里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谓固定资本就是资本不是一次而是分次转移自己的价值,如机器、厂房等。而流动资本是指资本价值一次可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如原料等等。因为资本周转时构成预付资本的各部分资本周转特点不同,一般来说,固定资本周转时间慢,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因而预付资本总周转主要取决于固定资本周转。一般来说,资本家用一定的折旧费获得折旧费,以此为固定资本周转损耗的补偿。

资本家总是采取各种各样办法来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以便攫取更多剩余价值。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的揭露,而资本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不是这样看问题的。特别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福利制度,试图进一步掩饰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但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生产仍然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仍然是剥削和压迫。

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现象表现着本质。正像古典经济学家总是用现象解释资本主义生产,而遭到破产一样,他们总是分不清剩余价值和利润,更甭说要区分利润和平均利润了,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更是他们苦思不解的东西。而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方法的马克思则经过分析认为,利润在资产阶级看来是预付资本带来的,而马克思则认为是工人生产的,且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当部门间充满竞争,利润率不仅下降,而且会化为平均利润率,有了平均利润率,每个大小资本家便以预付资本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加上作为生产成本的预付资本便构成生产价格。在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竞争,每个参与竞争的资本家只能按生产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这样一来,李嘉图不理解等量资本为什么会获得等量利润而彻底破产,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则横空出世!

    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后,因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相互依存性而在资本家内部进行分配。产业资本家迫使工人生产剩余价值,而产业资本家必须将剩余价值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这即商业利润,这样商业资本家才会替它去销售产品。产业资本家还必须把剩余价值一部分作为银行利息和借贷利息让渡给借贷资本家,这样借贷资本家才能为他提供贷款。经过这样的分割,产业资本家得到企业利润。但无论什么样的资本家,总得依靠土地生活,这样它还必须有一部分农业资本家投资农业,获得地租,但地租无论是级差地租,还是绝对地租,都离不开土地所有者对地租部分占有。

总之,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在农业中,剩余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却在资本家之间瓜分了,工人得到的只是能维持自己生命的生活必需品所需的最低费用。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资本家得到了剩余价值,而工人得到了工资,但尽管得到了一些福利,却不能与资本家相比,因为工人充其量只是拥有更多的生活资料,它不像资本家那样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把她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

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继续剥削和压迫本国工人阶级,而且为了抢占资源和市场,继续在全球进行掠夺和剥削活动,因此,只要资本主义不灭亡,资本主义的本性就不会改变,这是资产阶级政府无论进行怎样的欺骗宣传都否定不了的。

 

第八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其目的在于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这是它不同于自然经济之所在。而资本主义为了攫取剩余价值,必然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其前提是:I(v+m)=Ⅱc,由此可以推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I(v+m)>Ⅱc,Ⅱ(c+m-m/x)>Ⅰ(c+m/x)。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Ⅰ(c+v+m)=Ⅰ(c+△c)+Ⅱ(c+△, Ⅱ(c+v+m)=Ⅰ(v+△v+m/x)+Ⅱ(v+△v+m/x)

资本家组织扩大再生产,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不断资本化即为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既有总量不变的资本集中,又有总量增多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相互作用,特别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资本积累加剧,并因此而演绎出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这即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加剧,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资本家越来愈富,而工人则越来越穷。虽然战后资本主义科技迅猛发展,随之而使工人阶级由蓝领工人发展为白领工人,但是工人阶级只是生活条件有改善,工资待遇有提高,但仍然不占有生产资料,根本不会成为社会主人,他们仍然是社会的被统治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总资本要持续进行生产,必须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这其实就是两大部分必须协调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样一来,他无法避免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却陷入无政府状态这一矛盾,还有就是它也无法摆脱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个人购买力日趋缩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无非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具体化。当这些矛盾无法克服时,它便由周期性经济危机形式表现出来。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虽然同历史上相比较有些特点,但是它仍然存在,且有时会更加严重,如2007年金融海啸,直到今天仍然还发生着不良影响。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之前,古典政治经济学全盘资本主义,而空想社会主义又全盘否定了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则不这样形而上学地看待资本主义,而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它过去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都实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已经造成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又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且造成工人阶级更加贫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历史趋势。

 

                         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  

本篇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两个问题展开。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就要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根本任务,尤其要搞清楚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还要确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要搞清楚怎样搞社会主义经济,就要增进对经济发展的深度认识,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确定发展战略,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由于我们又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搞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确保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宏观管理和微观监控。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及其根本任务

资本主义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这些生产关系进行革命变革,从而经过社会主义和民主革命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生产关系。而民主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就要对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也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前苏联和后来的中国,都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前苏联也好,中国也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一定程度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要充分认识自身国情,搞清楚自己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并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不能还在社会主义阶段把阶级斗争扩大化,而延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历史进步。

 

           第十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后,采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我们既没有经验,又没有进行很好研究,便盲目照搬了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最初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最终导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使本来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发展动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新时期我们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引进市场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配置资源和劳动力的办法,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它是公有制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性质的不同。参照成熟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体系、调控和保障体系、法制信用和管理体系等组成的框架整体。由此看来,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体系,但尚不完善,还不健全,我们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必须付出很大努力。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这是一种根本性的经济制度,它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当有自己的相应形式和实现形式,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当是个不断充实和完善过程。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当时并不懂得这一点,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要消灭一切非公有制,在全社会建立“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加上我们又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总以为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征和要求。但经过我国二十多年的实践,我们最终发现,一个社会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确定什么样的所有制,这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原来是由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上各项社会制度不健全,我国社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落后且分布不平衡,所以,由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力状况决定,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而这也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根据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这就要发展和壮大全民所有制,即发展好国有企业,使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要使国有企业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公司制,实行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使现代企业制度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而逐步建立和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组成部分,要着力稳定和健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发展有较好现代化条件,使农业朝着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50%多,因此我们必须引导非公有制继续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便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在没有改革经济体制以前,我们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但事实上我们将按劳分配做成了平均主义,这大大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经济制度后,我们调整了所有制结构,这样一来,就在分配制度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这就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所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要在公有制经济和企业中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对历史上剥削分配制度的彻底变革,但实行按劳分配也必须结合目前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点来进行,即按劳分配还不能通过消灭市场机制和价值形式来进行分配。而且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必须承认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在按劳分配之外,承认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合理性。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化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关系,因此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既要吃饭又要建设,既要通过积累夯实发展基础,又要通过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不宜提倡过度消费,超前消费。

由于改革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困难群体和贫困人群。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一方面要建立帮扶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在全社会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但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使之日臻完善。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

    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理论反思,更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按照既定战略,沿着既定道路前进。

    建国后我们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三大改造,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我们思想上开始向“左”发展,并犯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虽然经过反思,六十年代初我们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又恢复了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但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准备,加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内外形势又很复杂,党又一次在指导思想上向“左”发展,终于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调整了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恢复和发展了思想路线,又大胆探索,如我们对经典作家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梳理,看清了物质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又看清了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条件,从而增进了发展的高度自觉性,并初步掌握了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在反思经典理论,同时又进行理论创新,从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而展开,又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把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形成的科学发展思想,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现状,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大而不优,大而不强,关键是在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够平衡;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协调发展,最关键是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由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然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过程,因而我们还需继续保持战略实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目标前进,但同时既不走老路,又不走邪路,而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这就要在辩证统一思想指导下,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统一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种植业和特色农业,将改良和发展相结合,发展现代化农业。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更应当审时度势,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说到底,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为指导,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之路。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

    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然会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已经使资本主义看到,空想的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垄断,而垄断必然导致战争。正是在对战争破坏经济的反思,再加上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经验,在二战中诞生了凯恩斯主义,美国把凯恩斯主义付诸实践,由政府出资将中小企业国有化,并帮助工厂银行开工运营,使一度趋于崩溃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死回生。这已经充分说明,市场经济是政府调控的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求失衡或者出于经济波动,国家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干预和调整。

    国家对经济既要宏观调控,又要进行微观监管。从宏观调控内容看,就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职能,对供求进行调整,调整手段有社会舆论、行业自律和各种调节手段,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进行市场宏观调整和微观监管经验,将供给与需求相结合,速度与效益相一致,国内和国外相结合,使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政府对市场也要进行微观监管。市场监管包括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等。一般来说,它有两种监管,一是经济性监管,这主要是有关行政部门要对垄断行业和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管。二是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社会性监管。

    只有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整职能,市场经济才能稳定健康发展。

               

第四篇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凡是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多半不光是为了自身市场需要而生产,它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展以来,它越来越把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纳入自己范围,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使得经济越来越全球化,而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自新时期后开始搞市场经济,目前已经成为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的大国。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自己,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十六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秩序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以来,许多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世界一步一步走向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即是说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它只不过是生产决定交换,价值决定价格原理的表现而已。

    经济全球化显然会推动世界生产的分工合作,各国贸易和金融业发展,但与之同时也会造成国际竞争,因而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带来风险和挑战。各国为了避免和减少风险和挑战,便在地位或区域中加强了合作,如欧共体,北美贸易区,东盟以及亚太经济组织等。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爆发墨西哥金融危机,1998年又出现了东南亚金融风暴,而到2007年美国产生了金融风波。这几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地区和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样一来,各国开始积极参与双边或多变合作,欧美各国纷纷采用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乏力,国际经济协调相当重要。因为竞争和激烈的争夺世界资源和市场,国家间经济关系呈现与之前不同的境况。如发达国家由原来的贸易摩擦走向经济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经济合作走向经济摩擦,而发展中国家又由合作走向竞争。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国际经济协调困难重重,加上国际经济协调又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这样一来,为了获得平等互利的国际新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合作,在政治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合作和和平,在经济上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积极号召和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民主化,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第十七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其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主动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且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自对外开放以来,我们先是设立特区,开辟经济开放地带,后又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开放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格局,同时我们又开拓对外开放空间,实行发展对外贸易,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我国对外开放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就是在对外开放为经济建设起了极大推动情况下,我们党和政府不仅增进了对外开放的自觉意识,而且积累了对外开放的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相结合,同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腐败斗争,既要对外开放,又必须实行打击经济犯罪的方针,并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

    鉴于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也存在贸易和金融风险,我们务必要以国家安全为前提,注意在对外开放中保护本民族经济利益,化解贸易和金融风险,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朝着安全健康方向发展。

 

 

 

 

 

三、学时分配

章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机动

合计

授课学时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6

实验学时

 

 

 

 

 

 

 

 

 

 

 

 

 

 

四、有关说明(主要填写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如:教材及教学参与书的选用、先修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手段等)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组编写   人民出版社

(二)参考书籍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程恩富  主编

(三)教学组织方式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考试、课堂提问和作业,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评测。

 

 

 

 

                                                                    执笔人:李德栓

                                                                    2016 年 5月20日

 

 

 

 

关闭】 【返回顶部】 【返回栏目】【首页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