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 浏览:次 日期:2020-04-18 10:00:26

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制人:概论教研室集体编制

编制时间:2022年6月        

审定人:陈再生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英文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代码

17016150500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

5学分(理论4学分

+暑期社会实践1学分)

课程学时

64学时

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本科专业

课程组负责人

林志芳

课程组成员

林志芳 林建辉 黄冬梅 余素玉 王明春 江晓晖

蓝小燕 辛如彬 刘爱梅 魏俊 陈莉娜

先修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选用教材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1.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毛泽东文集(3.4.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4.毛泽东文集(6.7.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17、2020.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

1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0.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021

2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0

2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

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辅导用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分析与设计》.沈阳:辽宁世纪教育研究院,2021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目标类型

课程目标内容

课程目标1

知识传授目标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和历史成就,能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能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课程目标2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国情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大是大非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课程目标3

素质养成和

思政育人目标

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


三、教学要求与教学要点

序号

知识模块

(章节)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程思政

融入点

1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从整体上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

2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活的灵魂等,引导学生确立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论,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感受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魅力和精神力量。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2.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如何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
2.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2.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认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依据,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道路和历史经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领会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矛盾;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依据;
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经验;
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历史必然性;

2.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成果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把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所取得的独创性重要理论成果及其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2.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1.全面理解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2.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6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改革开放理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邓小平为什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
2.如何理解现阶段的剥削现象和贫富差别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7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勇于面对挑战,敢于进行自我革命,善于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

2.牢固树立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8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水平,弄清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自觉性。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2.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如何理解“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1.如何理解“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关系

9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提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2.如何认识“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之间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深远影响;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0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掌握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实现总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战略安排。理解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历史逻辑与时代内涵,领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增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切实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如何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关系

11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和要求,领会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理解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了解我国民生工程的建设成就,对民众的获得感有切身的感受,增强对改革的信心;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为建设美丽中国出力。

1.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极端重要性;
3.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如何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重要意义
2.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
3.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意义

12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逻辑关系;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总目标,增强参与改革的主动性;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结合现实问题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紧迫性,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2.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4.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1.如何认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逻辑关系;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3如何认识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必然性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
.深化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3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4.新时代加强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总要求

13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分析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问题的能力,确立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与行动自觉。认识新时代如何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2.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2.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如何认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要性2.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14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意义,认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了解“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意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15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掌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认识加强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培养和增强爱党的情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4.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四个伟大”及其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3.怎样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1.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深刻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增强政党制度自信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序号

知识模块

(章节)

教学内容(知识点)

教学方式

学时

支撑的

课程目标

1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讲授

2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2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讲授

4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3

第二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自学

0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讲授

4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讲授

4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6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讲授

6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7

第六章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讲授

4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8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讲授、

布置作业

4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9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讲授

4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10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讲授

3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11

第十章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讲授

10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12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讲授

6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13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二节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自学

3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14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第二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授

4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15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讲授

2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16

课程实践

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内容和形式

课程实践

4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五、考核内容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课程目标1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4.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7.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8.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9.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1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1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4.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15.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

16.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1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逻辑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18.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20.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3.文化强国的内涵;

2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2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26.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27.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28.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9.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30.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大任务;

3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32.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33.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34.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35.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36.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37.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38.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39.“一带一路”的内涵;

40.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课程目标2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6.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7.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9.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1.怎样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2.如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3.新时代如何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14.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对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15.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7.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8.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9.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1.如何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22.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3.如何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24.新时代如何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25.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6.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7.怎样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课程目标3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4.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6.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7.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0.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2.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3.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1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要性;

15.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要性;

16.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意义;

17.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8.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1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20.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

21.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比例

考核/评价细则

平时成绩

40%

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课程实践作业综合得分

期末考试

60%

经机读和任课教师复核的期末试卷答题卡

综合成绩

100%

总评成绩表

 

 

关闭】 【返回顶部】 【返回栏目】【首页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