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行走的思政课堂

马院教师行走巴蜀大地,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9日   浏览次数:

7月13日至19日,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名教师赴四川开展暑期研修,深度走访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历史现场汲取育人养分。

16日,教师们踏上前往绵阳“两弹城”的大巴。作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里记录着“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奋斗足迹。在邓稼先旧居前,教师们久久驻足。泛黄的日历停留在1979年某天,仿佛将大家带回那个隐姓埋名、为国铸盾的激情年代。教师们在王淦昌、邓稼先等科学家居住过的“院士楼”前聆听现场教学,并探讨如何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7月17日,研修团队沿着岷江河谷驱车前往汶川县映秀镇。在漩口中学遗址前,永远定格在14:28的时钟,将教师们带回2008年那场山河变色的灾难时刻,在默哀仪式后,讲解员深情并茂地讲解了抗震救灾的经过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历程。

当天下午,研修班走进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园林式展馆内,歼-10、歼-20等国产战机如雄鹰展翅。中航工业成飞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

18日上午,教师们步入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从三星堆青铜神树到汉代织锦,从唐宋商贸图景到近代革命烽火,巴蜀文明画卷徐徐展开。

午后,教师们来到成都人民公园保路运动纪念碑下。1911年,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保路运动是四川人民家国情怀的见证,也是课程中阐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次研修构建了移动教研新模式。一方面,通过历史现场的感受与体验为老师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支撑,参观的遗迹文物成为学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教师们在亲身经历和现场学习之后,可以设计沉浸式体验教学,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跃升。此外,还可以构建“历史现场+理论阐释+现实观照”的多维度育人体系,让学生也能切实感受到历史的过程与学习的意义。

期待新学期的思政课堂,老师们能融入巴蜀大地的历史回响与时代脉动,使理论教学焕发实践光芒,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向"有风景的思政金课"实质性迈进。

(图文:何铭灏 二审二校:刘红旗 三审三校:林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