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工作

学工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赋能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项目成果展示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1日   浏览次数:

为推进落实我校“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落实《关于开展2024年学生工作提质增效立项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打造‘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赋能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项目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为目标,开展系列活动,现将成果展示如下:

一、打造“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赋能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学风建设是学院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学院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新抓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以“研、演、讲、展、宣”为主要形式、以“思政主课堂、学术研课堂、实践活课堂、文化润课堂、创新展课堂”为主要载体的立体化、精细化、全程化学风育人体系,形成“思想引领-能力培养-文化浸润-成果转化”的育人闭环。在思想引领层面,通过“思政主课堂”强化价值塑造;在能力培养层面,依托“学术研课堂”提升科研素养、“实践活课堂”促进知行合一;在文化浸润层面,借助“文化润课堂”滋养人文精神;在成果转化层面,通过“创新展课堂”激发创新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旨在以思想引领促学风、以优良教风带学风、以管理服务育学风、以特色活动润学风、以榜样示范引学风,从而培养新时代理想信念坚定、业务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基本框架

二、打造“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赋能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进展

(一)激发“研”潜能,筑学术殿堂:

我院始终秉持“教风启智、学风铸德”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学术引领、能力培养、文化浸润”育人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卓越实践能力和崇高学术品格的青年大学生。我院积极搭建学术平台,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开展讲学。2024年5月18日,邀请集美大学张丽娟教授就学科教学(思政)硕士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规范开展专题讲座;2024年6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赵凌云教授应邀到我院作题为“如何谋划和开展课题研究——以马学科群研究领域为例”的讲座;2024年9月9日,我院林建辉教授为2024级研究生开展“研究生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漫谈”讲座,形成“校外名师引领+校内导师示范”的双轨培养模式,有效激发学术思维碰撞与师生教学相长;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我院创新形成“基础夯实-能力提升-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思路,通过开设系列科研方法论讲座以强化学生理论功底,借助学术沙龙与学术研讨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奖励机制以促进学生科研成果产出,系统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素养。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通过实施研究生“文献研读”培养环节的暂行办法,出台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学术道德的监督与教育,确保培养过程既注重学生学术能力锻造,更强调道德品质塑造,为培育既有深厚理论素养又具实践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聚青春之火,“演”青春之光

我院始终高度重视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采用集中宣讲、个人践悟等方式,多措并举引领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2024年9月9日,在思想引领方面,我院举行2024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学院党政领导为全体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理想信念专题思政课”,为强化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领航;在学术能力培养方面,我院创新实施“理论研学 + 实践创新”双轮驱动模式。2024年4月14日,聚焦时政热点,邀请我校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博士侯代男副教授参与“听君一习话”活动,引导研究生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2024年1月19日,我院组织多支社会实践队踏上红色之旅,开展相关研学活动。2024年7月1日,我院开展“循迹溯源担使命,学思践悟传薪火”暑期红色研学活动,实现了从“书斋研究”到“实践创新”的跃升,形成了“以研促学、以学促德”的良性循环。

(三)言马大“讲”堂,启学新航路

我院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精心打造了“言马大‘讲’堂”学术品牌活动。2024年,我院共组织专题学术活动 18 场,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前沿学术交流。活动吸引来自教育与心理学院、法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等多学院的学生广泛参与,形成了广泛的协同育人效应。2024年10月17日,举办第五期“一马读书会”,由我院陈再生教授领读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2024年12月6日,开展第八期“一马驿站”研讨班,邀请文学院陈丽琳老师进行点评;2024年12月12日,举办第六期“一马读书会”,邀请法学院方劲教授领读严飞《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一书。我院通过读书会、报告会、学术沙龙等多元形式,系统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与知识体系更新,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严谨治学态度,为培养复合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搭建起高水平学术平台。

(四)塑优良学风,“展”马院风采

为充分发挥朋辈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满足我院学生对参赛、科研、就业等多方面需求,引导青年学子实现自我提升与自我成长,我院创新“传帮带”育人机制,组织开展多场经验交流分享会,营造了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2024年3月30日,我院邀请2008届校友林晓艳分享“国赛省赛总结与专业成长路径分析”讲座;2024年4月12日,2021级研究生何明波做高校辅导员备考及面试经验分享会;2024年10月24日,我院邀请1998级校友周鹏博士做题为“思政专业学生学习形态与就业样态”的专题讲座;我院始终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搭建赛事交流平台、推进考研指导等具体举措,推动优良学风持续走深走实。

(五)汇奋进之力,“宣”时代之声

我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采取多维联动、多措并举的方式推进学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9月27日,在福建省教育工委主办的第九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中,我院荣获研究生组团体二等奖;2024年11月16日,我院学子在第十一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斩获佳绩;2024年12月2日,我院学子在第十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我院通过新媒体平台,多角度展现师生在社会实践、学术创新中的突出成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热情。

三、打造“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赋能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项目的总结提升

2024年,我院“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赋能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新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整合优化现有新媒体资源,构建起以微信公众号、学院新闻官网为核心,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协同联动的“1+N” 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出“微光”“领航计划”系列专栏,引导学生主动靠近榜样之“光”,细照榜样之“镜”。2024年,我院在学院官网发布推文159篇,通过公众号发布推文284篇,最高阅读量为2290,总阅读数达216847,总转发数为22273,形成“榜样示范-价值引领-行为塑造”的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学院育人实效。二是学术体系建设持续深化。通过构建读书会、研讨会、报告会、学术沙龙四位一体的学术活动体系,精心打造“一马读书会”特色品牌,每月推荐经典著作并组织学生研讨,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三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成果丰硕。我院创新构建“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全方面提升了我院学生的学术素养及综合素质。

尽管我院“五育融合”发展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学生个体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影响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关活动宣传创新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将持续创新育人理念、优化育人模式,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将诚信教育、学风建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深化学生个体对学风建设的认知;二是强化全员协同,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三是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风建设活力。以考研升学、创新创业为抓手,强化竞赛研创促学风,持续构建完善常态化学风建设机制,探索将学风建设有效嵌入党建团学、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未来,我院将继续从体系建设、活力激发、力量协同等角度完善学风建设体系,营造爱学、好学、勤学、乐学的氛围,以“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良好学风,促进马院学子全面成长。

(文:谢盈;图: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