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至,万物向阳。当三月的暖阳轻柔地洒遍校园,我们迎来一个满载温暖与意义的日子——3月20日,世界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这一由联合国确立的国际节日,不仅表达了对全球人类福祉的关注,更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温馨提醒:要学会呵护内心的那片宁静花园。在图书馆的静谧灯火与教学楼的匆匆步伐之间,你是否曾停下脚步,静听内心的声音?

当我们拆解“幸福”的构成要素,会发现它远比想象中复杂。积极心理学奠基人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模型揭示,幸福由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全心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生命意义(Meaning)与成就感(Accomplishment)五维度组成。
1.P(Positive Emotion积极情绪)
——滋养快乐因子
在校园生活中,积极情绪不仅指快乐和喜悦,还包括满足、兴趣和自豪等感受。我们在参与社团活动、取得学业进步或建立友谊时都能体验到积极情绪。然而,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过载和社交网络的比较文化,常常让我们难以维持这种积极情绪,从而增加了情绪波动的风险。

行动指南:
每日记录小确幸:睡前写下3件当天让你感到愉悦或感恩的事(如阳光、微笑、小成就)。
主动创造快乐时刻:每天安排一次能带来纯粹愉悦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与小动物互动)。
练习正念冥想:每天5-10分钟专注于呼吸,观察情绪而不评判,减少焦虑、增强当下幸福感。
2.E(Engagement 投入)
——进入心流状态
全心投入是指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完全沉浸其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并体验到乐趣和挑战。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参与实验研究或组织社团活动时,我们可以达到这种投入状态。但是,数字化干扰和频繁的多任务处理使我们难以保持专注,影响投入感。

行动指南:
匹配技能与挑战:选择难度略高于当前能力的任务(如学习新技能、创作、运动),全神贯注进入“心流”。
减少碎片化干扰:每天设定1小时“深度工作时间”,关闭手机通知,沉浸于有意义的活动。
培养兴趣爱好:投入时间到让我们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如绘画、刷题、演奏乐器)。
3.R(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
——构建支持性联结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包括与家人、朋友和老师的互动。校园中的宿舍生活、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都为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机会。然而,线上社交的增加有时会削弱线下互动,导致我们感到孤独和疏远,增加了社交压力。

行动指南:
主动表达关怀:每周至少一次向亲友传递具体赞美或感谢(如“你上次的建议对我帮助很大”)。
深度对话练习:与他人分享真实感受,并主动倾听对方(尽量避免表面寒暄,探讨价值观或梦想)。
参与集体活动:加入兴趣社群或志愿团体,通过共同目标建立归属感。
4.M(Meaning 意义)
——连接更大的使命
寻找生命意义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校园生活提供了探索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或哲学讨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但是,快节奏的校园生活和学业压力往往使我们无暇深入探索,导致内心空虚和迷茫。

行动指南:
定义个人价值观:写下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3-5个关键词(如成长、助人、创造),并以此指导决策。
服务他人或社会:每月参与一次利他行动(如帮助同学、环保实践),感受超越自我的意义。
回忆生命故事:反思过去经历中的挑战与成长,提炼总结自己的生活智慧。
5.A(Accomplishment 成就)
——用进步滋养自信
成就感来源于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在学术竞赛中获奖、完成一项研究项目或通过艰难考试都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然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不断上升的学业标准,使得很多人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感到巨大压力和挫败感。

行动指南:
拆分目标为微行动:将长期目标分解为每日/每周可完成的小步骤(如“学会一项技能”→“每天学习/练习半小时”)。
庆祝阶段性胜利: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即时奖励(如喜欢的食物、短暂休息)。
建立成长型思维:用“暂时还没做到”替代“我做不到”,将失败视为反馈而非身份定义。
哲学家罗素曾说:“幸福的秘诀在于,让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对你关心的人和事保持友善的兴趣。”幸福从来不是某个终点的勋章,而是贯穿整个旅程的风景。在世界幸福日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许下承诺:不仅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更要成为幸福的建筑师。当你在自习室窗边停下笔,看夕阳为教学楼镀上金边时,请记住——此刻的安宁,正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
(图/文:朱新月 责编:沈书伊 编审:邓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