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联学共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月14日下午,第三期“听君一‘习’话”师生联学活动在我院综合楼中区404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向新而行,创新不止,聚焦新质生产力”,我校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博士侯代男副教授参加活动,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林文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方佳瑜、计算机学院蔡林晟、商学院的段思羽、马克思主义学院邹能等三十位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学习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应用。
一、请听一习话



首先,主持人陈涵以一段简短的视频向在座师生展示了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江苏代表团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原声讲话。与会人员一同倾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的原声讲话。

侯博士首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特别是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侯博士结合生物刷脸、无人机等多项AI技术,形象生动地为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基础应用,激发了在场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与君共话


在随后的与君共话环节,各院学生代表纷纷就新质生产力如何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发表看法。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促进科学教育创新,以及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邹能同学率先发表自身看法。他以联结思维洞察思政课改革,指出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应超越传统教育边界,深入教育要素的核心。这种改革不仅是对思政课内容的更新,更是对思政教育方法的深层次革新,以回应时代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思路,推动思政课与时俱进,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林文淦同学深刻领悟到,新质生产力与电子信息专业的紧密结合,正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的核心动力。这种结合将有效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并引领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的方佳瑜同学深知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教育结合的重要性。此过程既复杂又漫长,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两者融合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计算机学院的蔡林晟同学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实践经验,深刻指出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革命。他认为,真正的创新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层面进行突破,更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旧有的工作模式和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不断挑战自我,从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商学院的段思羽同学则从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结合的利与弊。她认为,新质生产力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结合,必然会带来创新机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就业结构变革。我们需适应新的挑战,多加评估,推动融合发展。

在场特邀嘉宾与在座青年朋友们分享他们的感受。他们表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三、听君时刻

侯博士针对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在党的二十大以后,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年初的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中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它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主要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活动最后,侯博士结合自身丰富的教育经历,为在场学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她鼓励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时事新闻,积极投身实践,不断钻研学习。同时,侯老师还引用了《资本论》中的名言,激励同学们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

本期“听君一习话”联学活动的举办体现我校学子与时俱进,拥抱新思想的政治意识,联学共悟活动加深了大家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理解,激发了学子们探索未来、创新发展的热情,把创新的种子散播在学子心中。
(文字:马玉 图片:马玉 排版:林晨 责编:潘怀杰 编审:邓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