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我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我院学子的课外研读能力,推进我院马克思主义科普基地建设,3月3日晚,我院于综合楼中区606开展第十期“一马驿站”研讨班。本次研讨班由姚禹老师主持,我院部分2023级、2024级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

本期研讨班聚焦“一个被遮蔽的‘康德问题’”,以“关于康德哲学的常识性认识”为主线展开深度探讨。姚禹老师从思想史脉络切入,援引学界的经典比喻,强调康德哲学作为哲学“蓄水池”的独特地位——既汇聚了古希腊以降的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又以“哥白尼革命”重构了认识论范式,为德国古典哲学乃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开辟了理论航道。通过解析康德对理性边界的划定(如四组二律背反揭示的现象与物自体之辨),姚禹老师指出,康德通过“批判理性”既捍卫了理性的自主性,又以“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与道德实践预留了空间,这一双重性恰恰成为马克思扬弃形而上学、转向“改变世界”的关键跳板。此外,针对“德国古典哲学如何为马克思奠基”这一问题,姚禹老师以“人是目的”“实践自由”等概念为例,剖析了康德道德哲学中“自律”与“绝对命令”对马克思“人的类本质”及“解放叙事”的隐性滋养,强调理解康德的批判精神与“自由”精神是解码马克思哲学革命逻辑的必经之路。
在核心研讨环节,同学们聚焦康德哲学的三大问题与“人是什么”,分析康德对知识、道德与其终极追问——“人是什么”背后闪耀的启蒙光辉。随后,以“哥白尼革命”为切入点,解析康德以“物自体”概念实现的理性的认识论转向:通过先天综合判断理论,揭示数学与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并反思传统形而上学困境,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开辟道路。继而,围绕“现象与物自体”的张力,以实际案例,讨论康德如何通过限定理性边界将知识限制于现象界,同时以“物自体”概念为道德自由与信仰保留实践空间,这一划界对马克思突破形而上学桎梏具有启示意义。在研讨过程中,同学们不断追问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并尝试在“批判地继承”逻辑下图绘康德与马克思的思想谱系。

本学期“一马驿站”研讨班将继续聚焦文本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欢迎各位对研讨班感兴趣的同学前来参加!
(文字:林晨 图片:缪俊杰 责编:任程龙 编审:邓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