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两个结合”
文章来源:平潭时报(理论版)更新时间:2023.05.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
一、文化自信与“两个结合”的关联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韧信念,体现了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两个结合”从狭义上看,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更深远的层次上看,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新论断。文化自信与“两个结合”既有各自的内涵,又有内在的紧密关联。
(一)“两个结合”充分彰显了文化自信
“两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十足自信,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中越来越具有重要话语权,它们之间不再是单箭头的被动接受,而是双向的融合进步。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两个结合”,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对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的认同,也是对文化自信的集中彰显。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之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因此,每个人都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铺染属于自己的生命底色,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要做到这一切,我们必须从自身出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且每个人都要具有充分的文化自知,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从而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脚踏实地走下去,不仅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牢记心中,更要落在实处,踔厉奋发,使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文化自信为“两个结合”提供不竭的理论源泉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世代相传、独领风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真理的落地扎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要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同时,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地从中华文明宝库里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赋予其新时代的理论内涵。比如用《礼记》的“天下为公”表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又如从《周易·杂卦》的“革故鼎新”告诫全党同志要破除藩篱约束,不断开辟未来;再如从《礼记·礼运》的“讲信修睦”,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由此可见,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展现的文化自信为“两个结合”提供不竭的理论源泉。
二、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提高文化自信的路径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把握好、利用好当今社会的现实背景,遵循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坚持“两个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断提高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文化发展方向
在经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历史,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思想文化逐渐遭受质疑,而来自于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学说”一度在国内受到热捧。但是,当激情满满的仁人志士试图将这些理论和主义应用于救亡图存的实践时,却都一一失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马列主义很快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应运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随之中国革命的面貌出现崭新气象,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迎来了新的曙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此,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提高文化自信的第一个路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好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才能站稳时代浪潮、掌握历史主动,从而把“两个结合”推向更高的发展程度,不断引领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二)树立文化时代感,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全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渠道,也是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今天我们宣示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按照“两个结合”的思路,其中必然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彰显时代性特征,展现新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智慧、处事方式和行为规范,它不仅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滋养,还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提供了肥沃土壤。因此,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如今,我们步入欣欣向荣的新时期,面对变化发展着的环境,更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条件和文化的固有特征,持续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要遵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原则,做到继承与创新一体推进。其中,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结合更新换代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富有新的时代内涵。
(三)尊重文化平等性,正视西方先进文化、博采众长
“两个结合”首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与包括文化在内的我们国情相结合,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故步自封,唯我独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做法百害而无一利。
处于21世纪的新时代发展条件下,我们在学习好、领悟好本国的优秀文化的前提下,也应该正视西方文化,将那些有利于我们发展进步的东西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一加一大于等于二的价值。例如,大部分西方文化注重培养人的实践、观察、创新能力,它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思想在历史上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个性的解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促使西方社会在几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科技发明和创造,加快了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们还应注意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负面影响。这也警示我们,在坚持“两个结合”提高文化自信时,既要尊重文化平等性,正视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博采众长,又要擦亮眼睛,去粗取精,学习借鉴优秀的西方文化,从而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
(作者陈再生系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邵慧美系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